成语“薏苡明珠”出自于《后汉书·马援传》。相传,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率兵攻打南疆,军中士卒受瘴气影响染病者甚多,后服用薏苡以胜瘴气,疗效显著。平定南疆凯旋时,马援带回几车薏苡药种。谁知马援死后,因薏苡外形酷似珍珠,被人诬告搜刮大量明珠而因此蒙冤。
故后人常以“薏苡明珠、明珠薏苡、薏苡谗、遭薏苡”等,用来形容无端受人猜疑诬谄、蒙受冤屈,如唐代白居易的“侏儒饱笑东方朔,薏苡谗忧马伏波。”宋代苏轼的“巧语屡曾遭薏苡,廋辞聊复托芎劳。”明代贝琼的“明珠薏苡无人辨,行李归来莫厌穷。”清代朱彝尊的“梧桐夜雨词凄绝,薏苡明珠谤偶然。”
薏苡仁虽不是真的明珠,但药用价值很高。《神农本草经》记载:“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薏苡仁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的功效,可治疗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等病症。临床上常见的食少、消化不良、大便溏泻等消化系统疾患以及在肢肿、关节屈伸不利、关节酸胀疼痛等症状中均可用之。
薏苡仁药食皆佳,尤其适宜煮粥食用,对于久病体虚、产后恢复期、老人、幼儿等人群颇有裨益,正如《食医心镜》所记载:“薏苡仁粥,治久风湿痹,补正气,利肠胃,消水肿,除胸中邪气,治筋脉拘挛,薏苡仁为末,同粳米煮粥,日日食之,良。”
薏苡仁在南方又叫薏米,是常用来健脾胃除湿气的食物,尤其是广东人每于盛夏喜用薏苡仁和鲜冬瓜煮汤,既可佐餐,又能清利湿热,美容养颜。也有用薏苡仁同绿豆、百合、莲子等煮粥食用,以达到清火、安神、补虚、益胃的效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因薏苡性滑利,对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故孕妇慎用。
我要加盟(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379 宣传人民健康生活和健康产业的权威媒体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