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入秋后,天气转凉,空气干燥,许多人开始感到口鼻干燥、咽喉干痒,甚至连皮肤也变得紧绷、脱屑,瘙痒不适。这不仅仅是缺水,在中医看来,这是一场名为“秋燥”的外邪对我们身体发起的进攻,而它的首要攻击目标是我们的肺。
《黄帝内经》云:“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这里的辛指的是五味中的辛味,与肺、金同属一个系统。经文又云:“燥胜则干”,这短短数语,便勾勒出了秋燥致病的全景图:秋季的燥邪首先侵袭肺脏,而肺主皮毛,负责将津液输布至全身皮肤。一旦肺卫失守,皮肤这个藩篱就会失润、干枯,失去保护屏障的作用。
肺卫是中医的一个重要概念。肺主气,司呼吸;卫指卫气,是运行于体表、抵御外邪的气。肺气充足,则卫气强盛,皮肤腠理致密,外邪难侵。而藩篱,正是指皮肤像城墙一样护卫着我们身体的功能。因此,应对秋燥,绝不能只做表面文章,一味地往身上涂涂抹抹。面对秋燥,我们当如一位智慧的守城将。既要固护“肺卫”这座内城,通过滋阴润肺来加固根基、丰盈水源;也要修葺“皮毛”这面外城墙,通过外润肌肤来直接御敌、锁住水分。如此内外兼治,标本同治,方能守住身体的“藩篱”,安度金秋。
内养:滋阴润肺灌溉根基
中医认为,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皮肤的干渴,是体内津液不足的外在信号。因此,内调是解决秋燥皮肤问题的根本。
药膳
百合银耳羹
做法:将银耳一朵(泡发)、干百合20克、枸杞10粒、冰糖适量放入锅中,加足量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1~2小时,至银耳软糯黏稠。每周食用2~3次,能有效滋阴润肺,使皮肤润泽。
川贝冰糖炖雪梨
做法:取雪梨一个,从上端切开,挖去内核,放入研成细粉的川贝母3克、冰糖1~2粒。将切下的部分盖回,用牙签固定,放入碗中隔水蒸30分钟。吃梨喝汤,对秋燥咳嗽、皮肤干燥有奇效。
山药粥
做法:取新鲜山药一根(去皮切块)或干山药片30克,与大米100克同煮为粥。可加入几颗撕开的红枣同煮,增强健脾养血之功。常食此粥,能培土生金(通过健脾来补肺),从源头上化生津液。
代茶饮
桑菊茶
取桑叶5克、菊花5克,沸水冲泡,代茶饮。桑叶清肺润燥,菊花清肝明目,两者结合,尤其适合因秋燥感到眼睛干涩、皮肤紧绷的上班族。
沙参麦冬茶
取北沙参10克、麦冬10克,沸水冲泡,焖10分钟后饮用。此方源自《温病条辨》的“沙参麦冬汤”,是滋阴润肺的经典基础方,能有效缓解口干舌燥。
外护:润肤守藩巩固城防
外护之法,如同直接为皮肤这座“城池”修护城墙、加深护城河,能立即缓解干燥,并锁住内调所生的津液。
古籍外敷方
白芷蜂蜜保湿膜
做法:取白芷粉1汤匙,加入适量蜂蜜和牛奶或酸奶,调成均匀糊状。清洁面部后敷上,15分钟后洗净。白芷能“长肌肤,润泽颜色”,但其性偏温燥,对于本身有湿热或皮肤有炎症者需慎用。蜂蜜和牛奶则能保湿滋养。每周1~2次,能显著改善皮肤粗糙。
燕麦米糠润肤浴
做法:取一小袋燕麦片和一小把米糠(或用纱布袋包好),放入浴缸热水中,浸泡10分钟,待水呈乳白色后入浴,浸泡15分钟。出浴后,用毛巾轻轻拍干身体,并立即涂抹保湿乳液,以锁住水分。燕麦和米糠富含油脂和维生素,能温和地去角质并在皮肤表面形成保护膜,止痒润燥,宛如为全身做了一次“古法SPA”。
穴位按摩
按摩特定穴位可以激发经络之气,促进肺气宣发和津液输布,是不花钱的精华液。
鱼际穴
肺经的荥穴,“荥主身热”,善于清宣肺气,清热利咽。
取穴:在手掌,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按法:用另一只手拇指按压,感到酸胀为宜,每次按压1~2分钟,每日数次。
曲池穴
大肠经合穴,肺与大肠相表里,刺激曲池能通腑泄热,助肺气肃降。
取穴:屈肘成直角,在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按法:用拇指指腹用力按压,每次1~3分钟。
照海穴
八脉交会穴,通于阴跷脉,能滋肾阴、润全身。中医有“金水相生”之说(肺属金,肾属水),滋肾水亦可润肺金。
取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按法:用拇指指腹按揉,感到酸、麻、胀即可,每次按揉3~5分钟,睡前按摩还有助安眠。(陈笑银 陈玉珍 广东省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