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作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战时期的胶东中医药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守悬壶济世初心、勇担医药报国使命,以中医药特色资源为武器,积极开展抗日斗争,构建起具有战时特色的医疗救护体系,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中国人民抗日解放事业的光辉篇章。
隐蔽战线:药香里的无声战场
1934年,共产党员丛月章于文登县下徐村创办福寿堂药房,冯芝庭在荣成县石岛设立石岛药房,二者主要承担掩护党组织地下活动的职能。1935年春,原中共胶东特委委员、“一一·四”暴动副总指挥程伦,以行医身份为掩护,先后在福寿堂与石岛药房开展党的秘密工作,并于同年8月在石岛药房举办两期党员训练班,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
夏岳五在荣成县城创建的崇德药房,曾多次冒险救治抗日部队伤员并掩护革命同志,一度成为中共胶东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站,被称为“三军”的后方医院。
1942年冬,为突破日军严密封锁、获取救治军民必需的药品及医疗设备,在胶东行署贸易总局部署下,林竹亭、王岐山、张长进三位同志奉命于牙前县桂山村(今属海阳市)创建桂山药房,开创了胶东公营医疗事业的先河。
同时期成立的文西县普济药房等也在各地承担着为党、政、军、民医伤治病、打破医疗封锁、秘密联络的重任。
这些药房不仅是救治生命的庇护所,更是隐蔽战线中的战略节点,以药香里的无声战场的特殊作用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战地救护:中医药的实战奇迹
1942年,33岁的栖霞名中医柳吉忱在敌占区臧家庄开办济生大药房,利用中草药及针灸推拿等中医手段,夜以继日为军民施医救治。当得知众多伤员因肠道感染而导致非战斗减员时,他深入山间采回大量葎草(俗称拉拉秧)煎水,让伤员们泡脚,并告知众人此物“煎水浴足,可止肠炎”。该方剂有效缓解了患者症状,成功救治了数百名伤员性命。为解决战场部分将士长期骑马罹患痔疾之痛难题,柳吉忱根据有关古籍医书“五倍子敛疮止血,猪胆汁清热败毒”的记载,亲自收集屠宰场废弃的猪胆汁,守候瓦罐旁细心熬膏,蒸气灼目至赤红,胆汁蚀手成皴裂,他却毫不退缩,最终创制出“五倍猪胆汁膏”。经临床应用,该膏药显著减轻了战士的痛苦,士气大振。
此外,中医药在治疗战时常见的冻疮、枪伤、传染病等伤病也具有独特治疗优势。如采用干燥茄秧与艾蒿熬制药水清洗冻疮,疗效显著;中药膏药粉末治疗枪伤及刀伤,用马齿苋外敷具有预防感染之效;用草药熬制熏蒸消毒可控制传染病蔓延;针对霍乱痢疾可用贯众板蓝根煮水防病,苍术白芷香囊消毒方法简单有效。中医药在胶东抗日战场极端条件下救治伤员的能力,充分彰显了中医药在战地救护中的作用。
药材保障:克服困难的生命供给
为突破日军封锁,保障抗战军民的用药需求,胶东中医药工作者发挥中医药优势,克服重重困难,创建了战时药材保障体系。1940年,13岁的毕杰增参加八路军,成为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卫生处一名军医。针对医药物资匮乏与伤病员创伤频发的双重困境,他与战友采用湿热灭菌法对绷带纱布进行重复灭菌利用,赴山区就地取材制作简易骨折外固定装置,拆解棉质衣物获取纤维材料经煮沸消毒后替代医用脱脂棉,并煎煮黄柏树皮制备抗菌药液用于创面冲洗。这些创新实践显著提升了伤员伤口处理效果,极大缓解了医疗资源短缺问题。1942年11月,西海地下医院在抵御日军大扫荡和保护伤病员的背景下应时创建。为解决药品短缺,医院司药张振亚以商人身份为掩护,频繁在药铺与伪军之间巧妙周旋,不断从敌占区获取大量药品和医疗物资,确保了医院的持续运行和伤病员用药安全。
同期,胶东军区根据地理优势,组织人员深入山区采集柴胡、黄芩等野生药材,并在根据地开垦药圃种植地黄、当归等常用药材。军民联合共建药材加工点,运用中药炮制传统工艺提升药效和储存时间。为保障运输安全,将药材以山货、农产品的形式呈现,以规避日军盘查,或在夜间及恶劣天气条件开展运输,不畏艰险确保药材及时供应。
1943年,胶东军区卫生部成立新华制药厂,以荠荠菜为原料制成止血药剂,利用黄芩、柴胡、桔梗、沙参、远志等药材研制出清热解毒剂、祛痰止咳剂等多种中成药,及时满足前线药材需求。这种军民协同、纵向贯通的战时药材保障体系,奠定了抗战胜利的坚实基础和物资保障。
合作共识:中西医结合的初步探索
1938年后,随着抗战医疗的不断深入,在根据地中出现了中西医互不信任、互相质疑的现象。在胶东抗日根据地,陈育鸣积极响应并身体力行党中央提出的使中医中药的优良部分逐渐科学化号召,率先提出“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的创新理念。他大力倡导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通过改革中药传统剂型,将其转化为便于携带和使用的片剂等。1942年至1944年,陈育鸣担任夏楚医药研究社社长期间,系统研究中医中药,积极传授中西医结合知识,培养了大量基层医务人员。
刘毅安这位被称为“洋博士”的胶东医学先驱,凭借其丰富的西医背景,提出走“西医辨症、中医治疗”的中西医结合之路,即利用西医诊断技术配合中医治疗方法,以提升医疗效率。他致力于研制便携式战时药品,便于在战场环境中快速施救,满足紧急医疗需求。面对国民党当局对其家人的残酷威胁,他毅然决然选择随军出征,深入前线全力救治伤员,展现了无畏的医者精神。
在西海地下医院,中西医合作模式也进行有力探索。中医出身的军医朱跻青,在药训班上为学员仔细讲解中西药品的药理作用和使用保存方法,使学员学会了五十多种西药和几十种中药,培养一批能正确使用和保管药品的药材人员,为地下医院建设和抗战伤病员医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战时期,胶东中医药工作者秉承着“医药报国”的使命与担当,主动投身于事关民族存亡的抗战之中,凭借精湛医术、非凡智慧、高超本领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彰显了中医群体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强烈历史责任。在药材匮乏、环境恶劣的条件下,胶东中医药工作者充分利用区域自然资源与传统医药知识,构建了适应战时需求的诊疗方案及药材保障体系,凸显了中医药的灵活性与适应性特征。胶东中医药工作者在抗战烽火中铸就的历史功绩,既是中医药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亦构成中华民族抗战史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神遗产将恒久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矢志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