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朔风起,万物藏。”立冬,是冬之伊始,万物进入“藏”与“养”的关键时期。此时,天地间阳气潜藏,阴气渐盛,水始冰,地渐冻。于人体而言,这正是承前启后、固本培元的黄金时节。立冬养生若能谨记“防寒、润燥、健脾、解郁”这四大原则,便可如舟行顺水,为安然过冬奠定坚实根基。
防寒
立冬之后,寒邪成为主要的外感病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滞、收引,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筋脉拘挛,从而引发关节疼痛、胃脘冷痛、感冒流涕等诸多问题。因此,防寒是立冬养生的第一要务,需表里兼顾。
固护体表,谨防寒邪从脚而入。人体足部乃三阴经之始,三阳经之终,且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最易受寒邪侵袭。寒邪由此入,可直中脾胃,引发腹痛腹泻。故立冬伊始,便应摒弃单鞋,穿上宽松舒适的棉袜,睡前坚持用温经通络的热水泡脚(可加艾叶、生姜),并按摩脚底的涌泉穴,这是引火归元、温补肾阳之上法。
温养中焦,杜绝内寒滋生。防外寒的同时,更需防内寒。内寒多由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所致。立冬时节,务必戒除冰镇饮料、生冷瓜果,早餐宜食热粥,以温暖中焦的脾胃之气。饮食上可适量增添生姜、葱、蒜、肉桂等温性调味品,以及羊肉、牛肉、鸡肉等温补之品。一道生姜红枣茶或一碗当归生姜羊肉汤,能有效温中散寒,补益气血,是抵御内寒的佳品。
润燥
进入立冬,气候转冷,空气干燥,再加上室内开始供暖,冬燥显现。其症状常表现为口干咽燥、鼻干、皮肤干涩、干咳少痰、大便干结等。此时若单纯清热或单纯散寒,皆不得法,当以温润为原则。
温润为上,巧食滋养。此时应避免大量生吃性质寒凉的水果(如西瓜、梨),以免加重体内寒湿。正确的做法是蒸、煮、炖。将雪梨与冰糖、川贝母同炖,可润肺止咳;银耳、百合、枸杞子与大米同煮为粥,能滋阴润肺、养胃生津;南杏仁(甜杏仁)与大米同熬粥,功擅润肠通便。这些食材通过烹煮,其滋润之性得以温和释放,更利于人体吸收,且不伤脾胃。
饮水有方,事半功倍。单纯大量饮用白开水,有时反而会加重身体的代谢负担,甚至带走体内电解质。建议饮用蜂蜜水(以温水冲调),其性平,味甘,能补中润燥;或是自制的罗汉果胖大海茶,对缓解咽干喉痛尤为有效。
健脾
中医素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立冬节气,阳气潜藏,脾胃的健运功能对于运化水湿、抵御寒邪尤为重要。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只有脾胃功能健旺,才能将吃进去的食物有效转化为精微物质,输布全身,润泽肌肤,濡养五脏,并为冬季的进补做好准备。否则,再好的补品也无法吸收,反成负担。
甘淡为主,平补脾胃。此时节饮食应首选性味甘平、能健脾益气的食物。山药堪称“立冬养生佳品”,它平补肺、脾、肾三脏,蒸食、煮粥、入菜皆宜。小米、南瓜、红枣、莲子、芡实、白扁豆等,亦是健脾养胃的佼佼者。每日一碗山药南瓜小米粥,最能温和滋养中焦。
食饮有节,勿令过饱。立冬时节人们食欲往往转佳,但切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应遵循少食多餐、细嚼慢咽的原则,避免暴饮暴食,加重脾胃负担。同时,肥甘厚腻之品亦当减少,因其易助湿生痰,阻碍脾胃运化。
解郁
冬季伊始,日照渐短,万物闭藏,人处其中,情绪也易趋于内敛,甚至产生低落、忧郁之感。在中医理论中,心在志为喜,肾在志为恐,冬季与肾相应,若肾水不足或阳气不振,也可能影响情志。而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又会反过来影响气机升降和气血运行。
适度运动,舒达气机。虽然冬季主藏,但并非完全静止。于立冬时节,择风和日暖之时,进行适度的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能使身体气血流通,有助于驱散心中的郁结之气,使人心胸开阔,神志安宁。
培养静趣,内守精神。《黄帝内经》云“使志若伏若匿”。当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多进行一些舒缓宁静的室内活动。如聆听舒缓的音乐、练习书法、品读静心、与知己品茗清谈等,皆有助潜藏阳气,涵养精神,保持内心平和。(王海龙 河北省易县中医医院)
(注:文中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