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的10月7日~9日交节。今年寒露节气开始于10月8日。
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此时,气温较之前的白露显著降低,露水更多,且带有寒意,万物感知逐渐从凉爽向寒冷过渡。此时,北方已是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我国古代将寒露节气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意思是:此时,最后一批鸿雁南飞,古人称之为“宾”;雀鸟不见,海边蛤蜊因条纹颜色与雀鸟相似,古人便认为雀鸟入水化为蛤蜊;而菊花则凌寒怒放,为深秋增添了一抹生机。
寒露习俗
登高
寒露时节秋高气爽,适合登高望远,寓意“步步高升”“高寿”等。古时登高源于避祸,如今更多是欣赏秋景、强身健体。
观红叶
寒露过后枫叶渐红,北方地区如北京香山等地是赏红叶的热门地点,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誉。
吃芝麻
根据中医“秋冬养阴”理论,寒露时天气转寒,民间有“寒露吃芝麻”的习俗,认为芝麻能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北方地区常见的芝麻酥、芝麻绿豆糕等都是时令小吃。
饮菊花酒
寒露通常与重阳节相近,此时菊花盛开,部分地区有饮用菊花酒的习俗。菊花酒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有养肝、明目、延缓衰老等功效。
养生方法
寒露节气已是深秋,中医认为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金秋之时,燥气当令”,秋分过后,此时的燥邪多为凉燥,燥邪之气易侵袭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人体容易出现咽干、眼涩、鼻燥、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秋燥症状。同时,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起居稍有不慎则易患感冒,所以“切忌贼邪之风以伤空隙,勿冒风邪”。
中医学在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寒露时节气候变冷,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所以此时节须注意“养收”——保养体内之阴津,收敛体内的阳气。
经络保健
弹中指:强心御寒
操作方法:用双手拇指扣住中指用力弹出去,反复操作,也可用拇指指尖反复压按中指指尖。
摩腹:暖胃通便
操作方法:早晨醒来后平躺在床,双手用力搓热后交叠放于腹部,用力顺时针揉摩腹部9次,然后逆时针揉摩9次;再次搓热掌心后重叠捂住神阙穴3分钟,其间配合深呼吸。动作宜缓慢、深透而有节律。
摩鼻:宣肺理气
操作方法: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至有热感后,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然后按摩鼻翼外缘的中点即迎香穴20次。
对冷空气过敏的人在秋季容易出现鼻塞、流涕,经常按摩鼻部可得到有效缓解。
沐足保健
失眠沐足方
药材:玫瑰花10克,酸枣仁、石菖蒲、远志各30克。
功效:除烦解郁,养血安神。适合肝郁血虚、难寐易醒之人。
关节疼痛沐足方
药材:花椒、独活各20克,牛膝、杜仲各15克,鸡血藤30克。
功效:祛湿散寒,活血止痛。适合寒湿闭阻脉络、腰膝冷痛之人。
温经祛寒沐足方
药材:艾叶、花椒、桂枝、生姜各30克。
功效:温经祛寒,活血通络。适合畏寒喜暖、手足冰凉之人。
操作方法
进行中药沐足前,需将药材放入药煲中加水3000毫升煎至取汁约1000毫升,将药汁倒入沐足桶中,加水兑开,至水温约45℃为宜,浸泡双足,水位应超过脚踝关节10厘米,可配合足部按摩,并另备热水壶,适时加入热水保持水温。
注意事项
沐足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沐足后应立即擦干双脚,并注意足部保暖。有心脏病或素体虚弱者,沐足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0分钟。糖尿病人末梢感觉较差,沐足时应注意水温情况,以免烫伤。凡足部皮肤有疮疡、皮疹、外伤者,不宜沐足。
捶背
端坐,腰背挺直,双目微闭,两手握成空拳,沿脊背捶打,从下向上,再从上到下,如此一遍。先捶背中央,再捶左右两侧,如此3~4遍。捶背时叩齿5~10次,并缓缓吞咽津液数次。这个方法有助于预防感冒。
药膳调理
以下药膳孕妇慎用。所有药膳不宜隔夜食用,当日煮当日喝最佳。在食用过程中,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用并及时就医。
雪梨杏仁瘦肉汤
材料:雪梨2个,甜杏仁15克,猪瘦肉100克,冰糖适量。
做法:1.甜杏仁洗净备用。
2.将雪梨清洗干净,切成4瓣,除去果核。
3.猪瘦肉洗净,切成小段。
4.所有材料一并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煮1小时,加入适量冰糖,5分钟后即可出锅。
功效: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麦冬雪梨瘦肉汤
材料:瘦猪肉200克,太子参20克,雪梨1个,麦冬15克,甜杏仁10克,食盐适量。
做法:1.太子参、麦冬(去心)洗净。
2.雪梨洗净,连皮切4块,去核。
3.甜杏仁用开水烫、去衣。
4.猪瘦肉洗净、切块。
5.全部材料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煲1小时,加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清燥润肺,益气生津。
百枣莲子银杏粥
材料:百合30克,大枣20克,莲子20克,银杏15粒,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做法:1.莲子提前浸泡30分钟。
2.百合、大枣、银杏洗净备用。
3.粳米淘洗干净后浸泡片刻。
4.上述材料全部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熬,煮至粥稠时,加入冰糖调味即可。
功效:养阴润肺,益胃生津。
红枣花生山药粥
材料:红枣10枚,花生45克,山药1段,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做法:1.山药洗净去皮切块。
2.花生、粳米洗净备用。
3.红枣洗净、去核。
4.锅内加清水适量,莲子先煮片刻,再放入百合、大枣、银杏、粳米,煮沸后改用小火煮至粥稠时加入冰糖,稍做炖煮即可关火。
功效:益气养血,健脾养胃。
沙参麦冬茶
材料:沙参9克,麦冬9克,玉竹6克,天花粉5克,扁豆5克,桑叶5克,甘草3克。
做法:所有材料洗净,一同放入茶壶中,大火煮沸后,小火煮15分钟即可。
功效:滋养肺胃,生津润燥。(黄卫玲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康复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