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更新中药产业链图谱,促进中药产业链强链补链,培育壮大“链主”和“链长”企业,发展优势产业集群。
——摘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金秋时节,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中医医院的“药食同源体验馆”内,中医药奶茶深深吸引着市民,同时,现场还有养颜、驱寒暖身、缓解情绪等功效的特色茶饮。在这里,药膳茶饮已成为市民打卡的“新宠儿”。
这一缕缕药食同源的馥郁馨香,折射出广西作为中药资源丰富的“天然药库”。近年来,广西以药膳大赛为纽带,从人才培育、品牌打造到原料把控,构建起中药全产业链生态,以药膳为“小切口”,做活中医药产业“大文章”,让传统技艺焕发时代光彩。
筑牢产业“软实力”根基
在柳州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该院药膳研发组组长李玉蟾正在为患者讲解并定制药膳方。作为全国首批持证药膳制作师,她的职业成长轨迹映射着广西“以赛育才”的创新实践。
202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举办第二届中药(壮瑶药)药膳大赛,在全国率先构建起“理论+实操”的药膳人才评价体系。
为备战大赛,李玉蟾结合中医经方、药膳典籍进行深度挖掘,她整理药膳方,承古创新,将中药药膳与现代饮食习惯相结合,并对从食材的选择到“药食同源”类药物的配伍等环节进行了深入研究,不断创新出适合现代人群的“简、便、效、验”饮食调理方案。
“我们把大赛当作人才选拔与认证的‘试炼场’,既考‘手艺’也考‘理论’。”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黎甲文介绍,广西参照国家职业标准(高级工)设定大赛考核体系,这场汇聚78支代表队468名选手的赛事,30%为中医基础理论与食品安全规范笔试,70%为热菜、冷菜、汤品等药膳实操竞赛,其中还融入壮瑶医药特色配伍要求。赛事最终选拔出102名优秀选手,成为广西布局药膳人才体系的重要人才储备资源。
2025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颁布《中式烹调师(药膳制作师)国家职业标准》后,广西凭借前期赛事积累的经验,迅速实现标准落地转化。同年7月,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联合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为9名大赛参赛单位代表颁发证书。
目前柳州市中医医院药膳研发团队,深度融合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营养学与烹饪学等多学科,以“四季养生”和“二十四节气调理”为研发理念,积极挖掘并优化临床验方及经典古方,已开发出汤品、炒菜、粥品、药茶、糕点、面点等九大类、共计230余款中药及壮瑶药特色药膳。这些膳食既传承古法,又创新体验,在日常饮食中融入调理之道,为百姓的健康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健康能量。
如今,广西通过“药膳大赛+品牌培育+技能培训+产业平台”创新融合模式,在标准化建设、产品链开发等方面持续发力,带动中药材种植、加工及文旅融合,形成全链条产业生态。并已构建“药膳大赛—技能培训—等级认证”的人才培养闭环体系,制订《药膳制作师1~5级培训考试规范》,在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等单位设立培训中心。截至今年7月,已完成首批102名持证人员的后续继续教育,并面向医疗机构、餐饮企业开展药膳知识普及培训。
打响“桂药膳”产业品牌
药膳鸡汤豆腐脑、乌梅山药鳜鱼丸、龙眼杞子蒸乳鸽……在第二届中药(壮瑶药)药膳大赛中,各参赛队伍呈现的药膳作品各有千秋,菜品融入“桂十味”及区域特色药材,阐述了药膳“有底蕴、有滋味、有营养、有标准”的内涵。
早在2023年,广西就已组织推进“桂药膳”通则、药膳大赛职业技能竞赛标准、《药膳制作师1~5级培训考试规范》、“十大药膳”比赛作品等10余项标准制订工作,为药膳产业发展筑牢基础。
大赛遴选的“十大药膳”及40道区域特色药膳,已通过建成的6家药食同源培训中心、12家药食同源推广中心走向全国市场,实现民族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跨越。
药膳产业正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新兴产业,赛事平台的资源聚合效应持续释放。中药(壮瑶药)食养食疗产品展览展示区吸引60余家单位参与展示,通过“会+赛+展”新方式呈现药食同源全产业链中医药发展成果,融合多主体、多领域、多层次共同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幼儿园党总支书记、副园长黄柯介绍,该园充分发挥中医药膳食疗在儿童疾病预防中的优势,结合“顺应四时”的健康保健目标,不断优化和创新符合婴幼儿饮食特点,满足幼儿生长发育需求的中医儿童药膳。
据了解,目前广西已初步形成“市场+口岸+平台”的中药流通体系,拥有全国第三大中药材交易市场玉林中药材市场,年交易额超100亿元,玉林国际香料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350亿元。
基于此,广西将于今年12月12~14日在中国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办首届中国—东盟药膳博览会,主题为“传承中医国粹,弘扬药膳文化”,展览面积超5万平方米的八大展区将构建全产业链展示平台。这背后,是广西以大赛为纽带,推动药膳产业从“单点创新”向“全链融合”的跨越。
守住产业“硬品质”底线
“‘牡蛎安神奶茶’是我院药膳奶茶中最受欢迎的一款,由牡蛎、龙眼肉、红枣,百合和牛奶配制而成。其中,道地药材牡蛎为钦州特色海洋中药,龙眼肉则来自我院‘定制药园’,品质及来源完全可以追溯。”钦州市中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劳有益表示。
“定制药园”正是广西保障药膳原料品质的核心抓手。据了解,“定制药园”项目由政府引导、基地种植、企业加工流通、医院采购、农户参与生产,形成完整、可持续的中药材产业体系。入选的“定制药园”在管理方面,会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对育苗的选种,以及种植土壤、中药材所含农残进行督导检查,保障中药材质量。
目前,广西累计遴选认定3批“定制药园”共计40个,延伸康养产业链,开发肉桂足浴包、精油、药膳预制菜等产品,推动“种植端”与“消费端”精准对接,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广西打造“桂药膳”品牌的底气,源于其得天独厚的中药资源宝库。
数据显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药资源物种高达7500余种,位居全国前列。其中,肉桂、八角、罗汉果产量占全国90%以上,鸡血藤、山豆根、金花茶等特色药材产量也占全国80%以上。这些响当当的“桂字号”道地药材,构成了“桂药膳”区别于其他地域药膳的独特竞争力。
“今年牛大力(又称南海藤)的亩产预计能达到2000公斤,亩产收益非常可观,能有4~5万元。”詹老伯是南宁市武鸣区仙湖镇邓吉村最早种植中草药材的村民之一,他在2019年听从镇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的建议,将自家的15亩田地全部用于试种牛大力。
他的成功不仅改变了自家的经济状况,更辐射乡邻。基地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务工机会,日均收入可达150元左右。詹老伯还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种植经验,他说:“希望能把中草药种植在村里做大做强,带动家家户户一起增收致富。”
同时,镇农业技术服务队依旧活跃在田间地头,为药农提供从选种、育苗到病虫害防治、日常管护的全方位技术指导和培训,有效提升中草药的产量与品质。截至2024年,仙湖镇中草药种植面积已突破150亩,总产量约18吨,成功带动30余户农户参与其中,共创收90万余元,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绿色动力”。
展望未来,仙湖镇已描绘出更清晰的产业发展路径。下一步,仙湖镇将继续扩大中草药种植规模,并进一步探索建立集种植、统一收购、品牌化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模式。这条“一条龙”的产业链,旨在持续开辟一条能让土地增值、农户增收、村企共赢的乡村振兴新航线,让“定制药园”的芬芳,飘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