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主题发布会现场。
时间:9月16日
主题:秋季中医药养生
发布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
浙江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汤军
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病研究所所长沈洪
“秋老虎”伤人,中医如何预防?
刘清泉:
夏秋之交,虽已立秋,但仍会出现短期炎热天气,俗称“秋老虎”。此时暑热未消、湿气未尽,燥邪与余暑交织,易引发头晕等中暑症状,俗称“‘秋老虎’伤人”。
预防至关重要。应避免午后高温时段外出,穿着透气衣物,保持室内通风。饮食宜清暑祛湿,并逐步预防秋燥,可适量食用绿豆薏苡仁粥,避免辛辣生冷,以防损伤脾胃。起居方面,提倡早睡早起,避免熬夜耗气。午后可小憩15~30分钟,晨昏时段宜进行散步、八段锦等温和运动,避免剧烈活动,运动后饮用温开水。
若出现类似中暑症状,应区分不同类型处理:
一是暑湿偏重型,常见身热、乏力,常伴有胸闷不舒、腹胀便溏、口苦、食欲不佳。可选用鲜荷叶与薏米、绿豆同煮成粥,荷叶醒脾化湿,薏米绿豆增强祛湿之效;也可用藿香、佩兰泡茶饮,起到化湿解表祛暑的作用。配合按揉内关、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亦有助缓解。
二是燥邪偏重型,除身热、头晕外,多伴口干、咽不适、尿少尿黄等。可用麦冬、石斛与鲜梨同煮20分钟代茶饮,以滋阴生津、润燥补液;若明显乏力,可用西洋参片泡水饮用,缓解气津耗伤。
老年人对暑湿耐受较差,需特别注意防护。如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模糊等中暑症状且未缓解,应及时就医,以免发生意外。
中医“情志养生”有哪些方法缓解“悲秋”?
汤军:
秋气通于肺,在志为悲。万物渐趋萧瑟,易引人情绪低落,过度悲秋可耗伤肺气肺阴。中医强调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因此秋季养生重在调神,核心是使情志安宁、收敛神气,以缓和秋令肃杀之气,方法如下。
宜趁秋高气爽之时登高望远,既可舒展胸襟,亦有助宣泄郁结;适当增加日晒,尤其在午后晒背,因背部督脉循行,温煦背部可助振奋阳气,驱散忧郁。
饮食方面,可适当选用百合、莲子、银耳、玫瑰花等甘润芳香之品。推荐两款药膳:一是百合莲子安神羹:取鲜百合、去心莲子、红枣,文火慢炖至软烂,可适量加冰糖调味,每晚一碗,可润肺清心、安神除烦;二是玫瑰解郁茶:取干玫瑰花蕾、佛手片及少许冰糖,沸水冲泡代茶饮,常饮可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改善情绪低落。
此外有中医五行音疗音律调节,可多听《春江花月夜》一类轻柔舒缓的传统乐曲,避免悲伤曲调,调和气机。
积极培养爱好也有助调神,如书法、绘画、园艺等,借专注一事以安顿心神;还应加强亲友沟通与社会交往,主动获取情感支持。空闲时可自行按揉合谷、内关、膻中等穴,每次三五分钟,以感酸胀为度,能宽胸理气、舒缓情绪。
缓解悲秋重在收敛神气、保持内心安宁,通过多种简便方法疏导情绪,顺应秋气收敛之性,达到身心和谐。
秋天如何调整饮食?哪些食物适合秋季食用?
沈洪:
秋季气候转凉,空气干燥。中医认为此时“燥邪当令”,易耗伤人体津液,出现口干、咽痛、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不适。此时宜适当摄入养阴生津、润肺防燥的食物,如梨、甘蔗、百合、莲藕、蜂蜜、山药、银耳和鸭肉等。
依照中医理论,秋季肺气当令,肺属金,肝属木,肺强则易于伤肝,肺气过盛易影响消化与情绪。五味之中,酸入肝、辛入肺,因此秋季宜减辛增酸,适当多吃山楂、石榴、酸枣、青果等酸味食物,但有反酸症状者应避免酸物。还应减少辛辣食材,如辣椒、韭菜、大葱、生姜及白酒的摄入,可避免肺气过旺伤肝,也可减少辛温耗伤津液从而预防肺燥病发生。
总体而言,秋季饮食应以清润平补为主。推荐多食当季蔬果,晨起可喝粥以益胃生津、养阴润肺,如生地石斛粳米粥、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粥、黑芝麻粥或杏仁川贝糯米粥等。平时应少食辛辣香燥之品及炸、熏、烤、煎的食物。除阳虚体质人群外皆应尽量避免过食温燥食物,如羊肉、人参、鹿茸、肉桂等,以免加重秋燥。
推荐几款秋季食疗方:雪梨百合汁清热润燥,适合肺燥干咳人群;莲藕排骨汤滋阴润燥,适宜脾胃虚弱者;山药粥补脾益肺,老少皆宜。秋季饮食应以“养阴防燥”为纲,顺应“秋冬养阴”,通过酸收柔润之品调和肺气,为冬季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秋季易脱发,中医有哪些方法防治脱发?
汤军:
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理论,秋季燥气当令,人体气血收敛,头皮毛孔收缩,易耗伤阴血,因此脱发往往增多。发为血之余,与肝、肾密切相关。肝肾阴虚、精血不足,发根失养便会引起脱发,因此需内外综合调养。
内调方面,饮食宜选用黑芝麻、黑豆、核桃、桑椹、枸杞等滋阴养血之品,可与粳米一同煮粥,每日早晨温热食用,有助于补益精血。还应摄入适量优质蛋白,如瘦肉和鱼类,并避免辣椒、花椒、羊肉等辛辣温燥食物,以防助火伤阴。
推荐两款简便药膳:一是桑椹黑豆黄精汤。取桑椹、黑豆、制黄精、红枣与瘦肉同炖,尤其适合毛发干枯、早白者。二是核桃芝麻糊。将核桃仁、黑芝麻炒熟磨粉,加炒熟的糯米粉混合,每日取适量加糖冲糊服用1次,连服1月,可补肾益精、润燥养发。
应保证充足睡眠,尽量在子时(晚11点)前入睡,避免熬夜,敛藏阴精;同时注意节欲保精,固护肾气。
外养方面,每日以指腹轻柔按摩头皮,重点按揉百会、风池等穴,每穴3~5分钟,至局部微热,可通畅气血。梳头宜选用木梳或牛角梳,每日自发根向发梢梳理百余次。洗发时水温以接近体温为宜,推荐选用含何首乌、侧柏叶等成分的温和滋养洗发产品。何首乌宜外洗,内服应慎重。洗发后尽量避免高温吹风。
还应保持心态平和,避免忧思焦虑。若脱发情况持续严重,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辨证选用知柏地黄丸、七宝美髯丹等中成药或汤剂,并可配合中药外洗、针灸等综合治疗。
哪些体质的人不宜“贴秋膘”?
沈洪:
“贴秋膘”旨在通过秋季进补增强体质,为冬季储存能量。然而,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不少人体质存在气虚、阴虚或痰湿等问题。因此,“贴秋膘”应根据个人体质进行。
气虚体质者宜温补,可适量食用鸡肉、红枣、桂圆、栗子、山药等;
阴虚体质需滋阴降火,应避免辛辣刺激或温热性食物,可选滋阴润燥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鸭肉、桑椹、黑芝麻等;
痰湿体质应健脾化痰、祛湿利水,可选用薏米、红豆、茯苓等利湿食物。
以下几类人群不宜盲目“贴秋膘”:
肥胖及代谢异常者,如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人群,高脂高热量饮食会加重机体负担;
脾胃虚弱者,常见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进补不当易导致消化不良和积食;
胃火旺盛者,多伴有口臭、便秘、喜冷饮等症状,需先清内热再进补;
老年人及儿童消化功能较弱,过量进食肉类易导致积滞,建议先健脾养胃再进补。
总之,科学“贴秋膘”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避免暴饮暴食,强调辨证施补、平补润燥,以免“越补越滞”。
“秋冻”适合哪些人群?
刘清泉:
“春捂秋冻”是非常有价值的传统养生理念,核心在顺应季节气候,帮助抵御病邪。入秋后气温逐渐降低,但降温是多阶段的,并非持续严寒,此时适当秋冻让身体皮肤和呼吸系统接触适度低温,可刺激机体自我调节机制,提升耐寒能力,为严冬做好准备,同时也可降低因气温骤降引发的感冒和呼吸道疾病风险。
然而,秋冻要适度,也并非人人适宜。以下几类人群应特别注意避免受凉: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如高血压、冠心病及脑梗死等患者,低温易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脑血栓、心绞痛等疾病发作风险。这类人群需注意头颈部等关键部位保暖。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慢阻肺、哮喘患者,冷空气易刺激呼吸道黏膜引发气道痉挛及咳嗽,这类人群应注意适时添衣,避免呼吸道受冷空气刺激。
脾胃虚弱者:此类人群易受凉出现腹泻腹胀,秋季尤需注意腹部保暖,避免脾胃阳气受损。
老年与儿童: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减弱,对寒冷的耐受和适应能力较差,秋冻易发脑血管、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儿童身体发育不完善,免疫系统和体温调节机制不成熟,秋冻易导致感冒、肺炎等疾病和腹泻等症状,需要适度保暖。
体质虚寒者:平时手脚冰凉、易感冒的人群,阳气偏弱,不宜盲目秋冻,应注意及时添衣并结合温补调理。
即使适宜“秋冻”的人群,也应把握适度原则。当平均气温低于10℃或出现大风降温天气时,需及时增添衣物,避免因过度受冻引发疾病。如已出现不适,应立即保暖。
不同体质人群秋季养生的重点和禁忌有哪些?
汤军:
秋季养生重在“收”,即收敛神气,保持安宁,避免悲秋、忧伤的情绪;起居宜早睡早起,适度秋冻;饮食宜滋阴润燥、少辛增酸;运动以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等缓和项目为主,不宜大汗。
不同体质调理:
平和质:体质均衡,遵循秋季常法即可。饮食宜清润,可食梨、蜂蜜、芝麻等,随气温变化适当添衣。
气虚质:常见气短乏力,宜益气健脾。可多食山药、小米、蜂蜜,忌劳累大汗及萝卜等破气之物。“秋冻”不宜过度,以免感邪。
阳虚质:畏寒怕冷,宜温补助阳。可进食牛羊肉、生姜,如当归生姜羊肉汤;多晒背腰,忌生冷、避免秋冻,注意腹部及关节保暖。
阴虚质:缺水宜滋阴润燥。多食梨、银耳、百合等,如冰糖炖雪梨、银耳莲子羹;忌辛辣、温燥及熬夜,防虚火伤阴液。
痰湿质:形体偏胖,宜健脾祛湿。饮食宜清淡,多吃薏苡仁、冬瓜,忌肥甘厚味及甜腻食品,防助湿生痰。
湿热质:易生痤疮,宜清热祛湿。可选绿豆、芹菜、黄瓜,如绿豆汤;忌烧烤、火锅辛辣大热食物及熬夜,防湿热化火。
气郁质:情绪易郁,宜疏肝解郁。多进行户外活动、与人交流,可饮麦芽茶、食黄花菜;忌情绪压抑及食用乌梅、柿子等收涩之品。
特禀质:易过敏,宜固表防敏。注意环境清洁,避开过敏原如花粉、海鲜;可食乌梅、灵芝或服用玉屏风散等。
血瘀质:宜活血化瘀。可适量食用山楂、玫瑰花、西红花等。
需注意,体质辨别要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秋季易咳嗽、咽干,中医如何区分咳嗽类型?哪些中成药或代茶饮可缓解症状?
刘清泉:
今年入秋后天气干燥,但同时全国大范围多雨,尤其是华南、华北和东北地区雨水较往年偏多,致使今年秋季咳嗽出现新特点:除燥热伤津外,往往兼夹湿浊之气。因此在治疗和调养时,需仔细辨别咳嗽类型,以便对症处理。
从症状上看,风燥咳嗽多因初秋燥邪,常夹风邪,侵袭肺卫,肺失宣降所致,典型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伴咽干唇燥、咽喉痒痛,部分人会有鼻塞、流涕等;肺热咳嗽则多发生在深秋,天气寒冷,饮食温补、穿着厚重,导致肺内郁热,此时稍外感风寒,形成寒包火咳嗽,如果肺热很重,表现为咳嗽频繁、痰黄稠难咳,常伴咽喉肿痛、口干渴喜冷饮、面红、发热等症状,部分人有便秘、尿黄。
对应调理方案中,中成药需辨证选用。风燥咳嗽者可选用杏苏止咳颗粒或糖浆等,能疏风散寒、润燥止咳;若偏于温燥,咽喉痒痛、痰少而黏,可选川贝枇杷膏等这类处方,能清宣润肺止咳。肺热咳嗽者,以及深秋的寒包火咳嗽,可选用麻杏石甘汤一类的非处方药物,能解表散寒,清肺化痰止咳,但须注意不可长期服用。
饮食调理方面。风燥咳嗽者可用梨一枚,若痰多难咳可加川贝,若痰少、无痰或白痰可加花椒,蒸或煮20分钟后食梨饮汤。梨润肺生津,川贝化痰,花椒散寒。另咳嗽咽干可配桑叶、菊花、麦冬代茶饮,清燥润肺、疏散风热、生津止渴。
肺热咳嗽症状较重者建议尽早就医。轻症可用金银花、胖大海、罗汉果泡水饮用清肺热,适于咽痛音哑者。
需注意,中成药及中药代茶饮仅起辅助调理作用。症状轻微或可缓解,若见咳嗽剧烈持续、痰中带血、发热、胸闷或呼吸困难,须及时就诊,排除其他疾病。
脾胃虚弱者在使用清热解毒类中成药或中药代茶饮时,应酌情减量,可配合小米粥、山药粥以护脾胃。服药期间须忌食辛辣、油腻及甜腻食物,以免伤脾胃,导致咳嗽迁延不愈。合理饮食是促进咳嗽痊愈的重要条件。
秋季老人和小孩易消化不良、腹泻,中医如何预防?
沈洪:
仲秋时节,北方气温逐渐下降,瓜果大量上市,老人和儿童易因饮食不当或受凉出现腹泻。中医认为,秋季腹泻多因“脾虚湿盛”或“寒邪伤胃”,预防需从饮食、起居、调养三方面入手:
在饮食上,秋天应尽量少吃寒凉食物,也不要再生食大量瓜果,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谨慎。瓜果大多性偏寒凉,大量食用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则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入秋之后亦应少吃辛辣刺激、油腻肥甘之物。
在起居上,要注意防秋凉。现在已是白露时节,此后这一段时间里,北方的冷空气会越来越活跃,气温下降的速度会明显加快,南方地区白天气温下降不明显,但昼夜温差也在逐渐加大。在出现气温明显下降时,要注意适当增加衣服保暖,避免着凉。秋季阳气在往下收敛,剧烈的运动会影响阳气往下收的过程,应该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例如慢走、做操、放风筝等。此外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勿食生、冷等食物,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尤其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在调养上,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有言:“四季脾旺不受邪”,秋冬季调补脾胃,脾胃之气健旺,则外邪不易入侵,身体自然就会四季安康。平时可以艾灸脾俞穴、足三里穴,来强健脾胃功能。脾俞穴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操作方法:点燃艾条,对准穴位进行定点温和施灸,距离皮肤2~3厘米,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即可,每穴大概10~15分钟,1周灸2~3次。艾灸此二穴位有调和阴阳、健脾益胃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