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凤梧
今年2月14日,我开启了探寻中医药大师周凤梧人生轨迹的行程。走进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大门,迎面高耸着中国传统医学鼻祖扁鹊的汉白玉雕像,远处图书馆上方“厚德怀仁、博学笃行”的红色校训格外醒目。近中午时分,我们一行四人陪同周凤梧的学生、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原主任刘持年教授,以及周凤梧传承人、家人等来到校园东北侧中兴湖畔的“十老园”,凭吊周凤梧。我们在他的大理石雕像前,献上鲜花,站成一排,郑重三鞠躬。暖意融融的春风从我们面颊飘过,阳光跳动在我们的额头和衣领上,我心头涌动起一种感动与敬佩交织的复杂情绪,仿佛正穿越浩渺的时空开启对话。
“中医是活人的学问,容不得半点私心”,周凤梧这句平实的名言,是他的人生信条、从医经验,也是他成功的奥秘。
大道至简,大象无形。周凤梧一生从医、著书、执教、参与公益,始终以中医事业为生命根基,以患者和中医传承创新为精神内核,把个人生活、生命、发展融入了中医药事业。理想信念超越个人和家庭荣辱得失,彰显出“大医之道在‘无我’”的高尚境界与情怀。
立志师承中医
周凤梧祖籍浙江萧山,是著名中医方药学家、临床家、教育家。1912年12月19日,山东省临邑县城东街东南侧的一座四合院里,传来了男婴清脆的啼哭声,给周氏中医世家带来了希望。这个婴儿就是周凤梧,他的曾祖父、祖父和伯父都是当地的名医。由于伯父去世,周氏中医断了线,加之家境无力支撑继续读书,16岁的周凤梧从县立第一高等学校毕业,师从伯父的弟子、表兄张文奇学医,开启了学医从医的艰难征程。
这段坎坷岁月,奠定了周凤梧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他以自学为主,把问题集中起来,晚上请表兄集中答疑释难。他用四年多时间,把《内经知要》等诸多中医经典自学一遍,还背诵了《药性赋》《汤头歌诀》等。周凤梧总是想尽快把医理验证于临床,在实践中总结提高。
1937年10月,德州市临邑县城被日寇占领,半城毁于战火,25岁的周凤梧带着父母投奔了在济南的姐姐家。为了糊口,他一边以卖画为生,一边夜以继日地继续苦苦攻读中医经典。1940年,他通过济南市中医考试获得开业执照,开始了悬壶济世的实践。为昭示师承祖宗的信念、志向和自信,专门请人刻了一枚“四世医家”的印章。
成为坐堂郎中后,他接触的患者越多,越觉自己知陋识浅,如饥似渴地在药店柜台上检阅本市各医家处方,取长补短,牢记于心。晚上,他根据诊疗中遇到的问题,再反过来集中攻读和查阅临床的各科医著,对照思索,及时记录心得。
他认为,医者不知药者,如盲人执烛。诊余,他向药店药工学习辨认中草药,熟悉膏丹丸散的制作,眼看色相,鼻闻、口尝其味,关注药材形状、产地、采收时节方法及疗效等,很快熟认了300多种中药,掌握了牛黄、羚羊角等多种名贵中药材的鉴别要点,还学会了膏丹丸散的制备方法。
临床无我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医药学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周凤梧感受到莫大鼓舞和激励,他毅然放弃个人门诊业务和可观的收入,响应政府号召创办济南市第一中西医联合诊所,筹备组建济南市中医学会。
“守正为本,创新为用。”周凤梧说“做名医容易,做明白医生难”,他自己娴熟运用中医药学中蕴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三因制宜、辨证论治、治未病等理念,既坚守中医药传统精髓,也创新求变,努力“会中医,懂中医,讲中医,用中医”,弘扬中医。他坐堂行医时,已名噪泉城,求医者络绎不绝。大家公认周凤梧长于内、妇、小儿、方药诸科,不仅擅治内科杂症,对温病亦有一定研究,尤长于治疗湿温、暑温、痧胀等时令病。
1956年,周凤梧参加山东中医研究班学习,毕业后留任教员。1958年8月,调入山东中医学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先后担任中医内科主任、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中药方剂教研室主任等职。耕耘在中医药这片沃土,成为该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治病取效,何分中西。”周凤梧认为中西医各有其长,提倡“执中融西”,强调“治病取效,何分中西”。坚持“药以病定,药以人定,药以药定”原则,重点放在解除病人痛苦和疗效上。
周凤梧说,对任何方药都不能只看它好的一面,而忽视另一面。过去医疗条件较差时,周凤梧就带领制药部的青年医药人员自制成药,以解患者病痛之急。他们自制的雄鸡化骨膏、杏仁止咳糖浆等远销我国东北。周凤梧在治疗泌尿系统结石时,既用中药方剂(如金钱草、海金沙等清热利湿药)促进排石,又参考西医影像学检查明确结石的位置和大小,提高治疗效果。
为了让更多患者减轻病痛的折磨,受惠于传统中医的方药,周老打破方药不外传的规训,将小儿消食片、补肾宁片两个药的处方无偿捐献给国家。小儿消食片由原济南中药厂(现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已成为中国名牌产品。
1983年秋的一天,菏泽生化制药厂实验室里,灯火通明。周凤梧站在实验台前,手里捏着一片刚刚压制好的“补肾宁片”,眉头紧锁。这是他带领团队历时几年研制的成果,可临床试验的效果却还不尽人意。
“周老师,又有一封患者来信。”助手推门进来,递上了一封信。周凤梧接过信,拆开一看,是一位农村的老太太写的。信中说,她的儿子因肾虚常年卧床,吃了“补肾宁片”后,竟能下地干活了。周凤梧的眼眶有些湿润,他想起三年前的那个冬天,一位老农带着儿子来求医。那孩子面色苍白,四肢无力,连走路都困难……
那一刻,周凤梧下定决心,要研制一种既能补肾,又便于服用的新药。他翻阅了无数古籍,试验了上百种配方,终于确定了“补肾宁片”的组方: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等,每一味药,都经过精心挑选与配伍。可临床试验初期,效果并不理想。有的患者反映药效太慢,有的则说口感太苦。周凤梧没有放弃,他带着团队一次次调整工艺,甚至亲自试药。
在1984年秋,“补肾宁片”通过了专家鉴定。组方严谨、工艺合理、质量可靠,加工精细、剂型小巧、便于服用。补肾温阳、益气固本等功效甚好。
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中药厂效益不好,常有人跑来找周凤梧:“请您给个药方,救救我们厂吧。”他总是慷慨应允。
“传方要传心,医病也医心。”周凤梧医理纯熟,深谙药性,好多沉疴难病他手到病除。他尤其喜欢药味少、用药精的小方,用药轻灵,却有奇效。“以救人为宗旨,以法统方,方以法立,才能丝丝入扣,得以精纯。”怪不得许多人说:“周凤梧的医道神奇。”